六十花甲

《三才五格命名法》在论述数理的五行阴阳时说:“1、2属木,1为阳木,2为阴木;3、4属火,3为阳火,4为阴火;5、6属土,5为阳土,6为阴土;7、8属金,7为阳金,8为阴金;9、10属水,9为阳水,10为阴水。”此说似乎暗合十天干,似乎又有意避开十天干,原因何在?
 

自皇帝以降,凡论及五行阴阳,皆以十天干为本:甲、乙同属木,甲阳,乙阴;丙、丁同属火,丙阳,丁阴;戊、己同属土,戊阳,己阴;庚、辛同属金,庚阳,辛阴;壬、癸同属水,壬阳,癸阴。我们从《三才五格命名法》对“1~10”这十个数的规定中不难看出它似乎在尽力地模拟合乎宇宙大道的东西,但限于对四柱命理的理解程度,终于功亏一篑而与真理擦肩而过。其实,《河图》和《洛书》虽然没有规定“1”就“甲”,“2”就是“乙”,但是在由“河、洛数理”推衍而得的“六十花甲”中,自然数与天干地支之间达成了统一。请看下表:

甲子 1 乙丑 2 丙寅 3 丁卯 4 戊辰 5 己巳 6 庚午 7 辛未 8 壬申 9 癸酉10
 

甲戌11 乙亥12 丙子13 丁丑14 戊寅15 己卯16 庚辰17 辛巳18 壬午19 癸未20
 

甲申21 乙酉22 丙戌23 丁亥24 戊子25 己丑26 庚寅27 辛卯28 壬辰29 癸巳30
 

甲午31 乙未32 丙申33 丁酉34 戊戌35 己亥36 庚子37 辛丑38 壬寅39 癸卯40
 

甲辰41 乙巳42 丙午43 丁未44 戊申45 己酉46 庚戌47 辛亥48 壬子49 癸丑50
 

甲寅51 乙卯52 丙辰53 丁巳54 戊午55 己未56 庚申57 辛酉58 壬戌59 癸亥60

从上面的列表可以看出:凡个位数是“1”的干支,天干都是“甲”;个位数是“2”的,天干都是“乙”;个位数是“3”的,天干都是“丙”;个位数是“4”的,天干都是“丁”;个位数是“5”的,天干都是“戊”;个位数是“6”的,天干都是“己”;个位数是“7”的,天干都是“庚”;个位数“8”的,天干都是“辛”;个位数是“9”的,天干都是“壬”;个位数是“10”的,天干都是“癸”。这个规律告诉我们,“1”不是“甲”,“2”也不是“乙”,但是当我们用天干地支表达姓名方程时,“1”这个数的天干就是“甲”,“2”这个数的天干就是“乙” !也只有这样,用干支表达的“名”和用干支表达的“人”才能够进行比较。《三才五格命名法》正是因为少了这个飞跃,才不能够定量地分析“名”与“命”之间的作用情况,更不可能针对命理的喜、忌设计出对症的名字来。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九十、是什么、耄耋指多少?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来稀,

八十、九十耄耋、

一百岁期颐之年。

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原文是: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然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请问“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

四十不惑的意思并非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扩展资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百度百科--四十不惑

六十花甲,七十耄耋?八十?一百?

 八十、九十是耄耋、 一百岁是期颐之年。

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后世又有“七十曰耄”的说法,故现在讲即是大约七十至九十岁年龄的古称,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点击阅读全文

郑重声明:本文《六十花甲》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